非空非有的世界——如意寶白瑪奧色法王哥倫比亞大學講演課程(一)


世界一詞,據說最早源於佛教。在古老的佛經中,世界包括時間和空間。所謂三世十方界,三世指時間,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;十方界指空間,即東南西北四正方、東南等四隅方和上下。

 


    
佛陀講三千大千世界,一個大千世界,是1000個中千世界所組成;一個中千世界,是1000個小千世界所組成;一個小千世界,是1000個世界所組成。我們所在的小世界,是宇宙中最小的世界單位。在《華嚴經》中,對宏觀世界有著極為詳盡的描繪。以須彌山為中心,圍繞一日一月,地球位於四大洲的南瞻部洲中。象地球這樣的世界,在無限的宇宙時空中,不過是世界的芥子,甚至連滄海一粟都算不上。


 

《華嚴經》中寫道:宇宙中有無數的微塵,在每一個小如芥子的微塵中,卻有無量廣大無限的世界存在;在一微毫內,可以呈現無限廣大的國土;在一芥子中,佛陀可以為眾多有情宣講佛法。。佛陀的世界觀中,不僅描述了世界的方位與構成,更以多維空間視角、相對概念來闡述世界間的多重關係性。這種互融廣攝的思想理念,在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誕生後,才得到了人們的理解和接受。從此,人們對時空有了全新的四維觀念認知,人類的科學技術得到了廣泛的創新與發展。


 

佛教把時間歸類到另一個組成世界元素的類別,既不屬於物質也不屬於精神的其它中。在佛學的經典中,時間有刹那的不同。刹那表示極短的時間,劫代表極長的時間。在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時間流中,我們的心念由刹那相續而成,累積了生死的輪回,乃至每一劫的器界成壞。在人們所知的300多種基本粒子中,除少數壽命特別長的穩定粒子(如光子、中微子、電子和質子)外,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,也就是說,它們往往在誕生的刹那就已夭折。


 

肉眼所見到的一束藍光,這是一個事件,是一個的顯示。是由多種因緣聚合而生的。首先是光的波長值,這是第一類性質,是物體自身內在所固有的,它既不依賴於觀察者,也不依賴於它物,也就是說它是無對而自行確立的。我們把這些第一性質又稱為。其次,還需要具備其它條作,比如眼睛正好睜開,沒有眼疾,眼睛與光源之間無障礙物等。我們把這些條件稱為關係參量,又稱為。這些因緣和合產生了光這個果。藍色這類顏色性質是第二類性質, 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賴於觀察者。關係實在論,就是說關係參量是不可消除的,沒有它們,就不會有看見光這個果,因而是實在的。


 

    再舉一個更清楚的例子。一顆橘子樹, 首先要有橘子的種子, 這是。單靠這粒種子也不會長成一顆橘子樹,比如把種子放在倉庫裡,無論放多久也不會長出樹來,所以單有因是結不出果的。一定要將種子放在土壤中, 並且要有適當的水分、陽光、溫度、肥料等的配合, 種子才會發芽長大,最後長成一顆橘子樹,結出橘子來。這裡的土壤、水分、陽光、溫度、肥料等等, 就是。所以一定要配合適當的,在因緣和合之下,才能生出果來。


 

    緣,需要具有許多的條件配合。緣有好緣,也有惡緣。因此即使是同樣的種子,結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。比如,把種子放進貧瘠的泥土裡,或者施肥不夠,橘子樹必然長得不大, 結出的橘子也不會好吃。假如把種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, 加上細心照料,結出的果實就會香甜好吃。由此可見,同樣的因遇到不同的緣,結出的果便會很不相同。同時,由於緣是由很多條件配合而成的, 所以緣會不停地變化著。既然緣會影響果,而緣又在那麼多條件配合下產生作用,假如某個條件改變了,甚至消失了,那麼果便可能不再存在。在橘子的例子中,如果天旱缺水,橘子樹便會因之枯萎。所以當因緣散盡之時,果就會滅。也就是說:因緣和合而生, 因緣散盡而滅。

 

 

佛學認為物質世界的本質就是緣起性空,藏識海是宇宙的本體。藏識海與現代科學所證實的量子場一般,是霍金所提出玄論中場的概念,也是愛因斯坦的場論。這個場是波粒二象性的一種現象、一個狀態,代表著我們含藏一切意識的一個場。佛教形容為海,與場是同一個概念。如來藏與藏識海是兩個狀態,如來藏是藏識海的本性,是佛學性空幻有的本質。所謂性空幻有既不是空,也不是有,而是非空非有。這就正如人體一樣,表面呈現肉體的狀態存在於世間,卻是由細胞分子、原子、量子等這些基本粒子組成,按照目前科學證實量子99.99%為空,所以基本粒子也是空的。人體最基本的狀態——基本粒子為空,人類存在的世界為幻有,這正如佛學所講的性空幻有。

 

 

物質世界的萬事萬物,物與物之間的互攝互入,感應遂通,這也是一種思想上的扭轉。從觀察我們手掌中的一點,直到宇宙本源的探索,都在告訴我們什麼是「一入一切;一切入一」、的「無盡緣起」世界。儘管現代科學的發展與佛教中描繪的世界不可比擬,但兩者的相互融匯,不僅有益於人們對佛學的正確認知和深入瞭解,更有益於人們端正科學態度、啟發科學思維。

 


新浪微博 | 腾讯微博 | 版权声明 | 联系我们